新闻与活动 西湖新闻 人物故事

吴珊,那个不做博士后的西湖博士
人物
公共事务部 2025年05月16日
媒体联系 张弛邮箱: media@westlake.edu.cn
电话: +86-(0)571-86886861
公共事务部

“新闻出来了,应该可以说了”,在水熊虫研究相关中文报道发表的那一天,吴珊给我们发来了信息。十多分钟后,她也在朋友圈分享了这条消息。

这是她在西湖读博期间,在实验室接手的最后一项课题,也可能是她做过最“天马行空”的一项研究:国强讲席教授仇旻团队将在微纳尺度上的“冰刻”加工工艺,迁移并应用在了一种名为水熊虫的活体生物上(点击查看报道)。吴珊,是第一个接手这个项目的,那个“吃螃蟹”的博士生。

吴珊操作冰刻设备

此刻,她身在离西湖大学大约200多公里外上海浦东金桥区域的公司里,一天的工作,还有几小时才结束;距离她博士毕业,已有两年。

人们动身出发的时候,总是希望知道终点在哪——所以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疑问:如果我读完博士,可以干什么?在现实生活里,在地图上输入终点,就可以查询到一条必达的路径。但人生不是这样的,在动身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这趟“冒险”会走向何方。读博的终点,如果拿来问AI,都会给出一系列可能:去学校,去公司,去政府,去创业……

博士服留念

吴珊在这许许多多种道路中,率性给出了自己的解法:毕业以后,不做博后,去产业界工作。随后,她顺利入职了华为2012实验室。

这种浓烈的主见,也许是她身上一以贯之的特征,在她早年间的选择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走向做研究,是源于在武汉理工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期间,她前往日本熊本大学的交换学习经历。“那是我第一次在国外研究室工作”,她喜欢上了这种简单而钻研的氛围。专注电子、芯片、半导体的方向,则源于“一点感觉”的个人判断——在和师兄师姐聊过后,她觉得这个方向是值得投资的,也是“高大上”的。

在寻觅相关方向工作或博士课题时,吴珊注意到了西湖大学,她发现,这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国内传统高校都不太一样。而导师仇旻在湖北的一场宣讲,则让吴珊笃定将西湖大学列为了她的“first choice”。她回忆说:“我记得当时讲座结束后,大家都走了,但我和仇老师聊了挺久、相谈甚欢。在我看来,他不像是一位老师,倒像是一位朋友。当时就觉得如果去读博,这里就是我第一个会尝试的地方。”

如今,当年那个摸索过河的“后生”,现在成为了履历表上历经四年博士生生涯,已有近两年工作经验的前辈。那么,面对现在正在考虑是否读博的同学,她会怎么说?“能读就读吧!这是一个太难得的机会了。我觉得只要家里不期待你赶紧去工作、挣钱,就读一下。”这个回答干脆利落。

哪里难得?吴珊有条有理地梳理出了“利弊分析”——

读博会有人生中难得的、大块的自由的时间,能够充分地挑战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西湖大学的教育资源很好,接触的人群,包括教授,以及身边的老师与同学,素质都很高。

而读博期间的苦,是“可以吃的苦”,能够帮助自己快速成长,毕竟挫折也是每个人人生的必经之路。这一点,吴珊很有发言权——在四年中,她主要挑战了两个极为创新的课题,即冰刻(往期报道:冰上起舞!西湖大学仇旻实验室“冰刻2.0”首秀丨Lab Show)与前文提到的水熊虫的冰刻技术;在加入这些项目时,要么因种种原因、需要自己先独立查文献和琢磨,要么完全需要从0起步、没有任何前人的肩膀可以踩。

博士生这段时光,令她最为获益匪浅的,是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作选择。吴珊说:“现在我们都会接触到很多信息,信息都具有引导性,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有可能被整个环境带偏。”

毕业后再度独自旅行,蓝火火山徒步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那个作出了不一样选择的吴珊博士。为什么不做博后?她的初心也很简单,想要换个环境、走出实验室,去脚踏实地地看看这个方向的产业。“在我决定后,没投太多(简历),备选了两个offer。”

另一个是浙江一所院校的特聘副研究员的工作,也是与产业有关的。”给自己放了两个月假后,最终,她跟着内心走,选择了在业界排名第一的华为。“我想着要去就去最好的,top 1,不然我就不去了。”吴珊用玩笑的语气,说了一句很真诚的话。

世界上本无万全之路,所有的抉择一定各有利弊。吴珊也很清楚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有始终能选择的能力(以及不合适就撤退的勇气)。”

现在,吴珊在上海过着规律的“上班族”生活。一般每天九点前到公司,午间会出去转转,晚上有几天傍晚下班,有几天会工作到21点。如今的工作与读博期间的研究内容相近,但产业工作不再是独立做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承担,同时也要有整个项目、整个公司的大局观。“如果想去产业的话,尤其是工科背景的同学,最好博士生期间就接触起来。”她诚恳建议。

告别学生身份、走出校园围墙,我们也发现了她身上不变的部分:在主业外,她依然生机勃勃,爱好广泛。

在东南亚访问“长颈族村“,为老人和孩子写文

在西湖期间,我们都曾目睹她在学校里作为“文艺先锋”分子,捣鼓出了或大或小的动静:玩乐队、当鼓手,创立摄影社……她说,当时自己经常是晚上想到,第二天醒来就去做;很幸运,无论是导师还是团委的老师,都十分支持,也由此认识了许多相伴至今的朋友。

在西湖时,乐队一起去浙大演出

彼时总结的经验,依然在影响着现在的她:0基础不要紧,对什么感兴趣,直接发展就对了。现在,她还在坚持着写作、徒步、旅行和各种极限运动;今年7月,她即将考取注册瑜伽教练证,要知道,去年年底,她才刚刚开始了这项新爱好;还在西湖的老友们也跟她盘算,在他们毕业时再一起返场西湖,重温一次酣畅的乐队演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