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活动 开云体育软件官网

酸性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备甲酸反应重要突破丨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张彪彪实验室发表最新成果

8月20日,西湖大学理学院、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张彪彪课题组、王涛课题组针对酸性电催化CO2还原制备甲酸反应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SnO2结构稳定性的调控策略,通过Ga掺杂稳定SnO2晶格氧结构,从而有效阻碍Snδ+在反应中的自还原过程,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同时,Ga的引入可有效调控CO2还原中间体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强度,进一步提升催化活性。因此,Ga掺杂的SnO2催化剂(Ga0.85SnOx)在pH=1.7的电解液以及−1.63 VRHE电位下,实现了甲酸(HCOOH)分电流密度(jHCOOH)大于440 mA cm−2,最大单程碳转化效率(SPCE)达到91.9%。在10 cm2的固体电解槽中,催化剂可持续运行4000 h以上,总电流达到986.3 mA,甲酸法拉第效率(FEHCOOH)大于82% ,具有突出的工业应用前景。

该研究成果以“Gallium Modulated Tin Oxide for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Formic Acid via Durable Acidic CO2 Electroreduction”为题,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西湖大学助理研究员贾并泉和博士生陈哲共为第一作者。西湖大学理学院、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PI张彪彪教授、王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CO2高效电还原生产液态燃料是解决全球变暖,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甲酸(HCOOH)因高附加值和工业应用潜力成为重要目标产物。目前,许多研究在中碱性环境下已经实现了工业级电流密度运行并获得了接近100%的HCOOH/HCOO生产法拉第效率。然而,由于中碱性环境下CO2存在溶解性的问题,反应中电极上会不断析出碳酸(氢)盐固体(盐析),阻碍气体扩散,极大影响催化剂与反应的稳定性(< 100 h),因而严重阻碍了其工业化发展。酸性体系下,CO2溶解度低理论上不会出现盐析问题,已成为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然而酸性环境下氢气析出(HER)的副反应抑制与催化剂稳定性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寻求高稳定高活性的催化剂仍具有巨大挑战。

经研究发现,SnO2具有较强的酸性稳定性,但其容易在还原反应中发生过度自还原至金属的现象,导致催化剂严重重构失去活性。本工作经实验发现Ga在CO2还原中具有较高的氧化态稳定性。因此,利用Ga亲氧以及氧化态还原电位高的特点,引入至SnO2晶格并稳定其氧结构能够显著提升催化剂在CO2还原反应中的稳定性。最终催化剂在大面积电解槽中的稳定性表现(> 4000 h),也展现了其在工业化发展中的潜力。

图1. Ga掺杂SnO2催化剂结构表征

Ga的掺杂通过原位合成的方法引入SnO2晶格,其XRD图谱(图1)显示Ga的引入并未改变SnO2基本结构。结合mapping结果,Ga在SnO2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并未出现团聚与分相的现象。同时,Ga掺杂的催化剂中Sn-O的配位不饱和,存在明显氧空位,而Ga-O的配位接近饱和说明了催化剂的活性位点主要在Sn位上,也体现了Ga显著的亲氧特性。

催化剂反应活性的评估采用流动池体系,图2中不同电流密度下的FEHCOOH对比结果显示Ga的引入可显著提升活性,而Ga2O3本身并无显著的甲酸选择性。在400 mA cm-2电流密度下,Ga0.85SnOx催化剂的SPCE最高可达91.9%。为了进一步提升催化体系稳定性,本课题采用固体电解质代替传统K2SO4+H2SO4的电解液体系,因为K2SO4的引入仍然会导致盐析现象。同时,利用带正电骨架的阴离子交换膜(AEM)抑制催化剂中Ga的溶解,实现了远超传统电解槽的稳定性(> 4000 h)。与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催化剂相比,本课题在稳定工作时长以及SPCE上具有明显优势。

图2. 不同催化剂电化学CO2还原性能及其性能对比

通过反应前后催化剂结构表征对比(图3),Raman图谱展现了Ga掺杂催化剂在传统电解槽50 h以上的运行后仍保持其结构。结合XPS结果,未掺杂的催化剂在7 h运行后已出现明显的金属单质,说明发生了不可逆重构,而掺杂后催化剂经历50 h运行仍只有少量金属析出,说明了Ga掺杂的有效性。通过电解槽结构优化转为固态电解质,即使运行1000 h以上催化剂仍未出现明显的金属单质,进一步说明了体系的稳定性。X射线吸收谱的近边与扩展边结果也验证了Ga掺杂的催化剂经历长时间电解后并未出现明显的结构坍塌与重组,说明了催化剂较高的稳定性。

图3. 催化剂在电解前后的结构表征研究

通过建模(图4),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分析Ga掺杂提升稳定性的原因。经研究发现,Ga引入可增强界面Sn-O键强度,从而抑制Snδ+在反应中的自还原过程,提高稳定性。此外通过建立不同的Ga掺杂模型,统一进行活性对比,发现Ga的引入均能够优化*OCHO等重要中间体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强度,从而提升催化反应活性。活性与稳定性的提升促使Ga0.85SnOx拥有极高的酸性CO2还原性能,以及突出的工业化应用潜力。

综上所述,在该工作中作者团队利用Ga掺杂一方面稳定了SnO2中的晶格氧,从而抑制了Snδ+在反应中的自还原过程;另一方面改善了CO2还原中间体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强度,从而提升了催化性能,在大面积电解槽中保持82%以上的甲酸法拉第效率以及实现了超过4000 h的稳定性,拓展了酸性高效催化剂的设计思路。


图4. 催化剂进行CO2还原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图,以及催化剂稳定性理论分析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鲲鹏行动计划、西湖大学启动经费和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等经费支持。


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

CAP for Solar Fuels @ Westlake

“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为西湖大学校级研究中心,成立于2020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讲席教授孙立成博士组建,主要致力于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科学前沿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和瓶颈应用技术的突破。

中心的研究方向包括高效分解水制氢催化剂的设计以及关键器件的集成和应用、光/电驱动CO2还原制备清洁燃料、光/电驱动N2还原合成氨、利用水作为氧源和氢源光/电驱动有机底物氧化与还原制备精细化学品、新型太阳能电池与相关催化剂/电极的耦合关键技术研发、新型捕光半导体材料及光阳极/光阴极的开发、天然光合作用释氧酶水氧化机理揭示、材料智能设计等,并力求从分子、材料等多个尺度上优化催化剂性能、理解复杂的固-气-液界面现象、调控电荷分离与传输、设计开发新型材料和催化体系实现高效太阳能转化和可再生绿色燃料及高端化学品的清洁制备。

中心官网:

https://cap.westlake.edu.cn/


Baidu
map